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
查询

为什么冥王星不再被认为是行星?

冥王星是1930年被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·汤博发现的,当时被认定为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。然而,在2006年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对行星的定义进行了修订,并将冥王星重新分类为“矮行星”。

这个决定是基于对行星定义的重新解释,IAU将行星定义为“在其轨道上清除了其他物质的天体”。换句话说,行星必须具有足够的质量和引力来清除其轨道周围的其他天体。

冥王星的问题在于它的轨道与其他行星相比较为偏离,且与其共享轨道的一颗名为埃里斯的天体的发现进一步引发了争议。埃里斯的发现使得冥王星不再是太阳系中唯一的类似天体,因此冥王星被认为没有清除其轨道周围的其他物质,不符合行星定义。

此外,冥王星的大小也成为被考虑的因素之一。虽然冥王星的直径约为2370公里,比月球稍大,但相对于其他八大行星来说,冥王星的体积较小。因此,IAU认为将冥王星重新分类为矮行星更加合适。

冥王星的重新分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。一些人认为,冥王星应该保持其行星地位,而其他人则认为IAU的定义更加科学和严谨。无论如何,冥王星的变动提醒我们,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是不断进化的,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观念。
补充纠错